返回首页
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启明星 ——追思王绶琯院士
2021年02月07日
       一、王绶琯院士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王绶琯,98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名誉台长,中国射电天文奠基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创始人。更是我们北京市大峪中学科技教育的启明星。
  王绶琯院士倡议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是经过了认真缜密的思考和论证的。王老研究了科学人才的成功规律,发现杰出的科技人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或者是他在科学研究中从产生最初的想法到思想逐渐成熟,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159人次,近2/3的杰出人才的成就高潮发生在20至30岁之间,这是科技人才出成果的黄金时期。王老已经看到,在中学阶段的确有少数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显示出超常的兴趣和才能(在这里王老所说的不只是五大学科奥赛学生),而现在中学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应试和应赛型的学生,对研究型学生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才能如果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些科学苗子就可能枯萎。王老认为培养研究型学生比培养应试应赛型的学生更加重要。王老就是要构建一个培养研究型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平台。
  二、王绶琯院士和大峪中学的科技教育
 
  2010年1月5日,王绶琯院士和周琳秘书长与大峪中学学生一起开展科技专题论坛 
  2010年1月5日,王绶琯院士和周琳秘书长与大峪中学学生一起开展科技专题论坛 
 
  王绶琯院士对大峪中学师生寄予“六自”殷切期望:自尊、自明、自胜、自立、自信、自强 
 
  王绶琯院士耐心细致地回答着同学们的科学、人生问题,从早上8:00到中午12:30了,几次催他去吃午饭,他多次表示,再多和孩子交流一会,如何学习怎么和科学家交朋友…… 
 
 
  大峪中学成为王绶琯院士创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基地学校 
 
  王绶琯院士为大峪中学成为第25所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基地学校颁牌 
 
  2010年1月7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中科院研究生院和大峪中学成立联合实验室 
 
  王绶琯院士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丁文军院长为大峪中学“联合实验室”揭牌 
 
  王绶琯院士、王乃彦院士、黎乐民院士、周立伟院士四位院士参加
  在大峪中学举办的第31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式 
 
  王绶琯院士在大峪中学举办的第31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开幕式上
  倡议“大手拉小手”,提倡科技拔尖创新人才要和科学家“求师交友” 
 
  在北京市大峪中学体育馆举办第31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答辩及作品展示交流现场

  管瑞成同学代表所有参赛选手在第31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式上宣誓
  三、大峪中学科技教育成果(部分)
  
  2017年3月26日,李熠晨、付浩分别荣获北京市一等奖
  第37届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颁奖,曹彦彦校长、特级教师陶术研与获奖学生欢聚一堂 
 
  2016年10月29日,陶术研辅导的陈佳玥、李天贺、李逸文、张昊泽四名同学荣获第68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金奖
  陈佳玥、李天贺、李逸文、张昊泽、韩景泓五名同学荣获第68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金奖的金牌 
 
  2017-6-13李梦箫和陶术研荣获第32届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金奖的金牌 
 
  陶术研、陈佳玥、李天贺、李逸文、张昊泽、韩景泓6名师生荣获第68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金奖 
 
  2017年6月13日,李梦箫同学和陶术研老师荣获第32届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金奖 
 
  峪中高二10班周蔚同学荣获第31届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优耐美科技创新奖
  辅导教师陶术研、尚俊梅、耿会芹和周蔚同学一同上台领奖

  峪中高二1班孙杰、郝颖两名同学荣获第31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植物与环境论坛一等奖,辅导教师陶术研一同上台领奖 
 
  大峪中学首次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李君、刘霆瑄、吴炳杉的项目在第30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银牌,图为李君同学在北京市答辩现场,辅导教师陶术研、付丽敏、祁海林 
 
  第32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付达同学在大赛现场展示讲解自己的研究项目 
 
  第32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付达同学在决赛的颁奖现场 
 
  第40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及第20届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获得者大峪中学1+3学部的陈希妍同学,辅导教师陶术研和孙红泽老师 
 
  2016年8月,陶术研荣获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项目科教制作类二等奖 
 
  2020年3月,大峪中学1+3学部的李策同学荣获第20届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辅导教师陶术研和孙红泽老师 
 
  陶术研老师于2006年3月、2011年3月、2016年3月,三次荣获第26届、第31届、第36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

 

  图片2019年3月,初二年级的杜禹泽同学的《智能公交站》荣获第39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011年8月,北京市大峪中学荣获全国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当年为北京市唯一一所) 
 
  2010年-2014年,大峪中学承担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北京市大、中、小学唯一一所学校) 
 
  2011年9月,大峪中学高一年级荣获北京市“教育先锋号” 
 
  大峪中学的联合实验室于2013年升级为北京市高中开放式重点实验室之后,2015年1月被评为北京市社区科普优秀基层科普场馆 
 
  2015年4月30日,北京市大峪中学创新人才发展中心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 
 
  北京市大峪中学荣获北京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18年5月4日,北京市大峪中学荣获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生命科学分团 
  《小荷才露尖尖角》主编:刘景敏 陶术研 2013年以前大峪中学学生荣获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以上的十二个研究项目 知识出版社ISBN 978-7-5656-3051-4 
 
  《神探是这样炼成的》主编:曹彦彦 陶术研 ISBN 978-7-5656-3049-1首师大出版社 
  《倾听岩石的述说》主编:曹彦彦 刘立地 杨秀岩 首师大出版社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主编:曹彦彦 邵正亮   李丽琴 苗金明 郝春       
  《3D打印世界》主编:付丽敏 
  《研究学习实践与评价》(十一)主编:陶术研 北京出版社出版ISBN 978-7-200-09912-6 
  《废秸秆在大山谷中的绿色旅行》主编:曹彦彦 邵正亮 陈鲲        
  《创意专利入门》主编:曹彦彦 陶术研 
 
  《研究学习实践与评价》(十二)主编:陶术研北京出版社出版ISBN 978-7-200-09941-6   
  四、王绶琯院士永远指引我们向前

 

 
  2012年1月15日,北京市特级教师陶术研到王绶琯院士家祝贺89岁生日 
 
  2013年1月15日,周琳秘书长、刘景敏校长、陶术研老师为王绶琯院士庆贺90岁生日 
 
  2017年1月15日,特级教师陶术研和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李京燕到王绶琯家为王老共贺94岁生日  
  王绶琯院士认为:“应试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关于当代的教育,他说:“觉得有两点是值得反思的。”
  首先,目前依旧顽固的“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往往导致一个后果:即使有一些不错的“科学苗子”,也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慢慢变成一个个角逐分数的考生。即使进入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成为很有潜力的科技工作者,但平均年龄也比人家大了好几岁,错过了杰出科研人才“成就高潮”年龄段,20多岁就能做出重要的科技成果又从何谈起呢?
  其次,凡科研有大成就者,研究探索的动机往往都很单纯。但是在我国,时时会有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加入。别的不说,就如SCI高潮时,本来是宏观统计的参考,却变成了人人“论文挂帅”的驱动力——读大学时忙着到处发论文,成为科研人员后,一些人丢失了对科学的忠诚和信念,有人甚至把一篇文章掰成几瓣来发表,这种文章当然与诺贝尔奖无缘!类似的非学术因素还有很多。
  事实上,我国目前对三四十岁的年轻人给予的支持是得力的,从人员素质、课题水平,到支持强度、项目数量,较一些发达国家都并不逊色。可是为什么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学成就上仍然落后?我觉得,可能主要归咎于这种学术机遇与学术环境上的差距。
  人们常常问,“诺贝尔奖离我们还有多远?”其实,在我看来,与其关注这个问题,不如抓紧时间调整我们的教育和学术环境,选好参照系,找到努力的方向…… 
 
  2021年2月1日,曹彦彦校长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周琳秘书长、特级教师陶术研、创新人才发展中心李丹丽在国家天文馆吊唁王绶琯院士 
  2021年2月1日,曹彦彦校长追思王绶琯院士  
       王老,您就是我们大峪中学科技创新的启明星;您的谆谆教诲,我们大峪中学师生将终远铭记于心,我们将继承您的遗志,沿着您指引的方向,将科技育人、科教兴国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学生心中,将您的科学精神发扬光大,继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附件列表: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青少年俱乐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