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北京日报】送别,他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2021年01月30日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绶琯于2021年1月28日晚在京逝世。1月30日下午起,国家天文台设立王绶琯追思会场。不少人专程赶来追思王绶琯。据悉,追思会场将一直开放到2月3日12时。
  “牛角两尖探宇宙,象牙一塔隐云霄”。国家天文台工作人员说,这处诗句出自王绶琯创作的律诗《人生一九九九》,这是他淡泊名利、勤勉治学的真实写照。王绶琯常说,大型天文望远镜远观如塔,天文科学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方能探求宇宙真知。
  
  会场内设置了展柜,展示王绶琯收藏的一些珍贵实物,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以及他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证书等。赶来追思的人们轻声细语,交流着与王绶琯交往的一些故事。一点一滴,如遥遥微光,照人前行。

 

  韩金林是王绶琯的学生、国家天文台研究员。1987年,22岁的韩金林第一次见到王绶琯。作为国内射电望远镜领域的领军科学家,王绶琯来到上海鉴定刚刚建成的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我想攻读射电望远镜领域的博士学位,国内只有王绶琯先生招生。”韩金林说,他鼓起勇气找到了王绶琯,表达了从师的愿望。
  
  王绶琯没有当场答应。几个月后,他手写了一封长信,寄给了韩金林,耐心鼓励他认真学习,打牢基础,欢迎来北京加入对射天望远镜的研究。这封信极大鼓励了韩金林。1989年,他顺利通过考试,成为王绶琯的博士研究生。“我和老师的感情,用情同父子形容丝毫不为过。”韩金林说,即使后来他成家了,也几乎每个月都会去先生家里吃饭,向先生汇报自己的科研进展。王绶琯鼓励他“科学急不得,要一丝不苟、耐心细致”。

 

  王绶琯曾和国内科学同仁多次提议,要建设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他说,中国的天文科学要上一个新台阶,必须要有大科学装置的助力。作为LAMOST项目科技委主任,虽已耄耋之年,但王绶琯仍时时跟进项目进展。2004年,他参加了望远镜观测楼的奠基仪式。同年底,他又赶赴南京主持验收 LAMOST关键技术之一的“大口径主动光学试验装置”。2007年6月,他再次来到望远镜建设现场,见证了实现LAMOST整体方案和关键技术的小系统验收。
  
  追思会现场安放了一座LAMOST望远镜模型。如今,以“郭守敬”冠名的LOMOST望远镜已经取得无数重量级观测成果。
  王绶琯为中国的现代天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观测设备,是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中国现代天体物理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为表彰王绶琯对天文科学的巨大贡献,1993年,一颗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琯星”。
      追思会现场,《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旋律缓缓流出。
附件列表: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青少年俱乐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