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俱乐部动态

2016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名家讲座 – 吴忠良

时间:2016-12-13来源:作者:

  2016年12月11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举办了第158场科学名家讲座,邀请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忠良研究员做题为“读懂地震参数”的科普报告。来自全市14所科技俱乐部基地校的150名对地震研究领域和减灾防灾有兴趣的师生兴致勃勃的来到思源楼聆听了此次报告。本次报告在青少年辅导员协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首次进行了现场云直播的尝试,报告会内容和场景实时在科技学堂网站上直播,收到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请问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吴忠良研究员就从这一系列对参数的发问引发着在座师生们的兴趣、引导着听者进入神奇奥秘的地震参数的讲解。

  为什么地震机构会给出不同的震级?为什么震级需要修订?为什么地震释放的能量不好与核弹进行换算?为什么有时破裂矩心与震源位置不一样?吴研究员通过这一步步的设问,深入浅出的向在座的师生们介绍着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参数,随着生动的讲解和震撼的画面,枯燥深奥的地震参数渐渐为师生们所理解,使得他们感悟到,看一个现象或事物需要用一些参数来描述,参数里包含了许多重要有用的信息,这个世界是由参数组成的;一场地震的情况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指标来概括;分类是最初级而必要的科学认知;每次地震发生后都会公布一些信息,对灾情有个基本估计,对决策者作出判断和决策很重要;不同震级之间的差别是地震性质的反映,对抗震救灾有用处。吴研究员特别强调,参数是一种专业语言,而科学家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让它变得看得懂、有意义,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


  吴忠良研究员的演讲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在座的师生们全神贯注的聆听着报告、感受着人类对地球内部奥秘的不断探索,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不少同学纷纷向吴研究员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躲在房屋里的“三角区”里吗?”、“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是什么?”“如何预测地震的发生、能在多久之前进行预报?”、......,这些问题反映出师生们对所听报告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及地震研究和预报对人类生活和防灾减灾中的影响的思考。吴研究员就这些问题一一作了非常耐心细致和实事求是的解答;同时,吴研究员还热切的希望在座听报告的同学们中有若干位能在不远的将来 走进国家地震局工作,为中国的地震研究和预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整个报告会持续了两个小时,是一次对视野、兴趣和专业方向的良好刺激,吴忠良研究员生动风趣的讲解,科学家博深的专业知识、不断摸索寻求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令在座的师生们由衷的敬佩,使得他们明白了,为了更好的认知我们这个世界,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地球内部的奥秘,就要一代人一代人去不断探索,去不断读懂各式各样的参数。

分享文章至

附件:

俱乐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