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俱乐部动态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行2021年“科研实践”开题报告会

时间:2021-08-02来源:作者:
7月24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2021年“科研实践”活动开题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会议室举行。俱乐部基地学校4位同学做开题报告,俱乐部4位导师进行了点评。就在这次“科研实践”活动开题报告会上,俱乐部资深导师、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黄雅钦为同学们做了题为“创新灵感源于生活——中学生如何选择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俱乐部资深导师、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黄力主持了开题报告会。

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李佳轩同学课题开题报告的题目是:“尾丝蛋白糖基化修饰对古菌病毒SSV22侵染能力的影响”。黄力导师进行了点评。

北京市第四中学陈雨萱同学课题开题报告的题目是:“Ba1-xAxBi0.25Pb0.75-yMyO3-δ的固相合成,结构与性能表征”。俱乐部导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李俊然进行了点评。

北京景山学校唐其芃同学课题开题报告的题目是:“番薯镰刀菌对玉米茎基部的致病性测试 ”。俱乐部导师、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蔡磊进行了点评。

北京市第五中学朱玥池同学课题开题报告的题目是:做“胶原肽对成骨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黄雅钦教授进行了点评。


黄雅钦教授“创新灵感源于生活——中学生如何选择科研课题”的报告,分为3个部分:

一、创新的意义;二、创新灵感的来源;三、中学生科技创新选题方法。

有关创新的意义,黄教授提出,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面对大自然不断给予的严峻考验中,人类发明的用火技术,就是最早的伟大创新,这种技术直接导致了今天航天领域的“问天”和人类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有关创新灵感的来源,黄教授认为,人类创新灵感最多的来源就是大自然,大自然给予人们很多启示,比如向鸟类学习筑巢,人们学会了建筑,也才有了今天“鸟巢”等一系列非常好的建筑物;鸟的翱翔让人们联想到人类也要飞翔,所以有了飞机;鱼类遨游海洋,人们学习它们造出了船。

黄教授把中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定义为,旨在激发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塑造科学家品质的“微探究过程”,并将这种过程归纳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凝炼探究课题,也即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执行力。

黄教授还列举了她指导的3名同学做课题的实例:在黄教授的指导下,北京市第五中学一名同学从提出问题:“动物骨中HA是如何形成的”,到提出假设:“胶原与羟基磷灰石的生成有关”,再到凝炼探究并创新完成课题:“纳米腔镜磷灰石粉制备的新方法”。后来这位同学就读清华大学,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另一名五中的同学从动物骨头和炭的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速溶墨片的设计制备研究”。四中一名同学也是在动物骨头研究中受到胶囊结构的启发,联想并创新出环保又营养的“可食用的方便面调料袋”。

有关中学生科技创新选题方法,黄教授在她授课的PPT中展示了一张“流程表”:发现问题(选择科研方向和研究领域)—收集信息(收集课题相关的信息和知识)—研究课题(寻找课题关键问题和突破口)—解决问题(理出思路、制定方案、设计实验)—归纳总结(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整理发表)。



黄力研究员对这次开题报告会进行了总结。

他强调,开题报告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选择的题目要具有意义,必须考虑其中的科学问题,提出一个假设并且从假设开始做这个题目,验证它或者推翻它。他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思路,希望同学们记住。他举例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有人提倡“大数据驱动课题研究”,然而来自于大数据分析的初始推动或者启动之后,还是要在大数据的分析里面找科学问题,还是要有假设,从那个地方出发再选择一个题目去验证。第二,选题要具可行性,通过阅读文献及各种准备之后,要知道怎么去做它,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够做出一个阶段性结果。 

关于怎样开题,黄力研究员提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需阅读尽可能多的相关背景知识,给自己足够的铺垫,以便能够站在那个起跑线上,冲刺完成这样一个题目。


(会后师生交流)

分享文章至

附件:

俱乐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