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俱乐部动态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行“科研实践”活动中期交流会

时间:2022-08-06来源:作者:
  8月6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2022年“科研实践”活动中期交流会在中科院力学所会议室举行,会议议题为:“科研实践”活动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科研实践”活动中,科研导师与中学科技老师怎样配合;下一步如何“精耕细作”以提升“科研实践”活动水平。来自科研院所与高校的31名俱乐部导师、19所基地学校的22名科技老师,共计53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行“科研实践”活动中期交流会现场)

  中科院院士、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主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蔡荣根主持会议。
(蔡荣根院士主持会议)

  周琳秘书长简要介绍了俱乐部2022年“科研实践”活动情况;介绍了中科院院士,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名誉主任、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王乃彦关于“精耕细作”的意见。
(周琳秘书长发言)

  王乃彦院士率先通过视频讲话。
  王乃彦院士说,俱乐部创始人王绶馆院士对俱乐部有个定义定位: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是民间的科学家志愿者探索小分队。后来王老提出“精耕细作”。俱乐部在“精耕细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其中“科研实践”活动开题报告评议与现在开展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期交流,是很关键的两个节点,前移“科研实践”活动评议这一关键问题,能够把好质量关。
  王乃彦院士说,王老提倡“大手拉小手”,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培养青少年对我们国家科教兴国有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导师“大手拉小手”,带着他们走进神圣的科学殿堂,在这个时候给他们灌输科学思想、科学研究方法,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王乃彦院士说,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他的夫人秦惠䇹女士故去后,捐赠了他们的私人储蓄建立“䇹政基金”,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6所高校的优秀本科一年级学生,跟着那些有名的美国科学家做实验,接受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效果很好。俱乐部也有着非常好的实验室,非常好的导师。如果能把“科研实践”活动做好,也可以跟李政道先生做的事情媲美。
  王乃彦院士说,现在王老离开了我们,我们一定要按照王老的遗愿,在青少年的培养当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王乃彦院士视频讲话)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常务副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讲话。
  黄力导师说,“精耕细作”是王绶馆院士提出的很重要的理念,现在我们需要考虑怎样使“科研实践”活动中期环节变成一个有价值的环节?譬如在什么样的时间点上做,用什么样的方式做,让“科研实践”活动的质量、效果能够进一步提升,或者能够利用这个环节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他说,目前,在国内诸多人才计划存在的情况下,俱乐部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怎样应对这些挑战,这里有从宏观到精耕细作再到中期交流的具体做法3个层次的问题。希望能够听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让俱乐部下一步能够尝试采纳,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把俱乐部的事情做好,把“大手拉小手”真正拉好。
(黄力研究员讲话)

  蔡荣根院士进行了会议总结。
  蔡荣根院士说,“科研实践”活动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对科研有兴趣,就像中学生参加竞赛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适合竞赛。中学生对什么感兴趣,这是很模糊的概念,甚至包括研究生在内都在寻寻觅觅寻找这个过程,因此科研导师、科技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他说,选拔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由此可以公开导师研究课题的信息,让学生通过浏览网页信息寻找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也特别希望中学的科技老师、班主任、学校共同促进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到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中来;而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师生之间重在互动,可以通过微信方式加强平时的交流。
  他说,荣誉感或者仪式感也很重要,希望俱乐部对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同学,帮助做这个工作的实验室的研究生,包括科技老师,科研导师,都应该给他们颁发一个精美的证书。
  蔡荣根院士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是培养人的事情,希望科研导师、科技老师为我国培养未来的杰出人才贡献力量。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致密天体团队首席科学家韩金林等16名科研导师、北京八中高颖等6名科技老师在会上发言(另文,见纪要)。
  (以下图片按发言顺序排序)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分享文章至

附件:

俱乐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