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2013

2013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内蒙恩格贝生态科学考察

时间:2013-07-29

  2013年7月17日-23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48名来自北京基地校及内蒙古、贵州等地的师生来到风景如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恩格贝生态示范区进行科学考察。恩格贝地处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不齐沙漠中段,通过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恩格贝事业的各界人士的艰苦努力,历经20多年的发展,将荒漠变为绿洲,不但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也为祖国的科研和环境事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利用知识改善环境、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俱乐部组织这次考察活动,意义正是把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能源的意识传达给大家,让大家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沙漠综合治理和开发等成果的来之不易。


全体考察师生在科学馆前合影留念

  活动历经七天,主要分为两大块内容——恩格贝精神教育和科研实践活动。这几天里,师生们经历了沙漠穿越拓展,锻炼了意志与精神;参加了沙地植树,为恩格贝又添一抹绿色;参观远山正瑛纪念馆、治沙功勋墙并与治沙模范王明海老师交流,恩格贝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创业精神和国际志愿者无畏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着在场的每位师生;对湿地、半干旱、干旱、沙漠地区进行了植物分类等调查研究。走进了微藻生物育种基地、转基因技术开发基地,参与实验,亲身体验科研的过程。

  活动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分为了“沙地植物资源调查组”、“沙地植物构成和种群形成机制调查组”“典型野生及栽培的环境适应机制调查组”“螺旋藻组”和“绒山羊生物技术组”五个小组,植物三组每天在导师的指导下顶着烈日勘测样地、采集植物,忘我的制作标本、整理数据,每天学习到很晚。深入了解了沙漠地区植物的多样性,也让同学们深刻了解到研究沙漠植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生态的意识、培养大家的科学素养、开阔了眼界;螺旋藻组与导师朝夕相处在实验室中,阅读大量文献,观察藻类样本,学习科学方法、动手参与实验、体验研究过程,了解到螺旋藻这种新世纪的绿色健康食品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绒山羊组亲临羊圈在研究人员的带领下学习羊的饲养和繁育技术,并在实验室中进行胚胎研究,感受了繁育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了解到人工基因优化对物种发展、人类生活的突出贡献。

  为了配合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补充同学们知识的欠缺,每晚由导师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知识讲座,其中包括崔洪霞博士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环境资源筛选及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 和“植物群落调查方法”,石雷研究员的“国家战略性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王建国研究员的“哺乳动物(牛羊)繁殖生物学技术与产业发展”和林秦文博士的“如何制作植物标本”。通过这些报告,同学们对自己所做的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学习了研究的具体方法,为之后的实际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的总结汇报会上,同学们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PT展示出来,一个个稚嫩的小课题已经初具雏形,他们的努力、韧性与聪颖获得了导师们的一致认可,虽然他们只是初高中的学生,却也俨然有了小科研员的风貌。

  七天的考察很快接近了尾声,时间虽短,同学们却收获颇多,恩格贝的创业史给了他们震撼:“我们惊叹沙漠里居然有小桥碧水;在绿墙前,我们用手指感觉留名石上刻的志愿者名字的凹痕,聆听来自心底的呼喊;在远山正英纪念馆,我们由衷的感谢这位千里迢迢赶来,为中国治沙事业倾家荡产的日本友人;在残破的创业屋,我们仿佛看到第一批志愿者坐在茅草床上乐观地规划;在恩格贝博物馆,我们记住了恩格贝精神---信念坚定,敢于突破,艰苦创业,甘于奉献”;高强度的科研实践活动也让他们感受到挑战和快乐:“感受最深的是做土壤剖面时,没挖到新的土层,大家都会围在坑边,用手感受图纸,发表对形成原因的意见。采集照片、记录表格重复的工作,组员们也相当细致。”


领导和导师们为优秀学员颁奖并合影留念

  这次的考察,与以往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恩格贝地区的特殊性,他们不仅在科研上有所收获,更难得的是,让同学们从小树立科学认识荒漠、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珍惜人类共有资源、热爱生活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将这种精神延续到未来的生活、学习中,从而带给他们更大的收获。


沙漠穿越拓展活动

附件:

    2013